一直以来 ,种植牙价格太高,让人们开始关注种植牙耗材环节,即生物材料制造。
据思宇研究院调研报告,目前我国进口种植体占有率达90%,进口器材及原料价格高昂使得市场开发受阻,国产替代空间巨大。预计未来几年内,种植牙市场仍将保持 30%以上的较快增速。保守估计,植牙的潜在存量市场需求达到 4000 亿元。
36氪安徽最近关注到生物材料企业合肥博雅迈特口腔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雅迈特”),成立于2022年4月,产品是口腔领域所使用的生物材料,具体表现为高值医疗器械。博雅迈特的首批产品主要针对种植术过程中所需要的医疗器械产品,包括纳米晶种植体、3D打印骨填充材料和可降解的压电屏障膜。
在解决市场痛点层面,博雅迈特董事长叶雨告诉36氪安徽,纳米晶材料的特点是晶粒细小、缺陷密度较高、晶界体积分数较大,纳米晶块体金属材料具有强度高和良好塑性变形能力等传统金属材料无法比拟的优异性能。不改变材料,通过工艺获得更高更强的力学性能,植体更细有利于骨况不佳的患者种植;生物相容性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前期植入后快速成骨性能,提供种植体更佳的早期力学稳定性。
3D打印的骨填充材料用于解决骨缺损患者的种植适应问题,替代原有的骨移植方案,可以缩减手术次数、缩短手术时间,同时也可以与种植体形成更好的机械连接,降低术后骨吸收的失效风险。
可降解屏障膜拥有更匹配的降解周期,解决了目前使用的胶原膜降解速度过快带来的对初期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规避了使用不可降解膜需术后取出的操作难度,其自身的压电效应使得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获得良好的抗菌性能,降低了感染风险。
谈及产能规模,博雅迈特一期基地产能10万颗,逐步通过二期三期扩展至50万-100万颗,力争占国国内市场总量的5%,占国产种植体总量的10%(国产占全国市场总量的50%)。目前主要业务聚焦的省份主要是安徽、江西、北京、上海、山东。
对于底层技术逻辑,叶雨向36氪安徽表示,博雅迈特产品是以生物材料为基础的植入医疗器械,其产品形成和发展的底层技术逻辑主要来自生物材料学的发展和临床需求。生物材料学的发展正在从目前的第二代生物材料向第三代生物材料转变,即具备良好的生物活性、可吸收性,可以帮助身体自愈,具体表现为材料的纳米尺度化、定制化、可降解、自身药物化等。
从临床需求来看,临床治疗方案遇到核心材料的瓶颈,由于材料的限制,无论是种植术后表现还是适应症范围都发展缓慢,临床需求开始从对产品工艺要求转向对材料的升级要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种植牙需求连续呈现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同时该领域收费不规范、费用负担重等问题也日益成为民生痛点之一。口腔种植的费用大致分为种植体、牙冠和医疗服务3个部分。
谈及最近热议种牙价格过高问题,叶雨告诉36氪安徽,种植体价格只占到整个种植手术整体价格的10%-15%,让整体费用下降还需要在其他配套器材和手术费用上有大幅度的改变,目前国家也已经开始在医疗服务费用下降一事上发力,这将有助于种植牙行业的市场渗透率提升,覆盖面扩大,也有助于帮助患者建立对种植的认知。
团队方面,聚集了包括生物材料科学家、知名临床医生、行业资深专家、科技企业高管等在内的高水平产业化人才,拥有丰富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经验。
创始人、首席科学家郑玉峰,系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医用金属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医学工程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分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新型生物医用金属材料领域研究,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纵向和横向课题30余项,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叶雨,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系创始人郑玉峰教授的学生,曾在上海电气、启迪之星任职,并曾任启迪新材料集团董事长,长期从事制造业、科技服务相关工作。
未来,博雅迈特将给合肥的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生物材料企业带来新的可复制发展模式,并带动共性技术的发展、配套服务的升级、产业资源的聚集、技术高地的形成、临床需求的结合,为合肥生物材料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里是36氪安徽,我们是安徽的新经济媒体。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创业者、投资人以及财经、科技、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深度报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安徽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或拨打电话,微信号:shunshun467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本文由「36kr王顺」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必究。
《安徽早期项目》定位于寻找安徽优质的科创类企业,融资范围在 pre-A 轮之前(含pre-A 轮),给投资人提供项目参考,做到投早、投小、投科技,让企业在最需要的时候融到资金,达到链接资本,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目的。